1. 缘起项飙教授
20年时,我无意间看到了项飙教授和许知远在《十三邀》中的对话,这位温文尔雅的人类学教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以至于凌晨1点钟我高兴地发了一条朋友圈。
21年的时候,看到项飙教授出的《把自己作为方法》就立刻买了,陆陆续续一直到22年才读完。
这本书其实是一个对话集,记录了北京,牛津,温州三个地方的若干话题讨论。这三个地方的选择其实是有讲究的,北京是项飙教授本科求学的地方,牛津是他后来求学和工作的地方,温州是它的故乡。因为有这样的思路在,整个书就像书名“与自己对话”一样,项飙教授会在书中讲述他的成长和学经历,挑选一些特定的话题,讲述在各个经历中的思考与观察。
作为非人类学专业,非知识分子读者之一,读这本书意外发现并没有那么晦涩难懂,我觉得,一方面是项飙教授有一种“乡绅”的气质在,因此很接地气,此外项飙教授并没有把这本书写的非常学术,他在书中自谦道:
尽管如此,这本书中对知识分子的建议,对生活的热爱与观察,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审视思考,依然让我一个普通读者收获颇丰。
2. 乡绅精神 - 对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
项飙教授在这本书中常常提到乡绅,他非常欣赏乡绅,他认为乡绅有对生活对细致观察:
这种对日常生活细节对兴趣,就是“乡绅”的精神,是乡绅内心自主性的根源。
以我的成长经历来说,从小到大都更像一个书呆子,有些亲戚朋友能对生活中一些小事有很完整详细的叙述,但那个时候我内心是有点看不上这些“接地气”的表达。时至今日,只觉得自己是个无聊的人,每每看到能对一些生活小事有很多观察,能讲得有趣,讲出生活的质感和层次,我都十分钦佩和喜欢,我想这是人生阶段与项飙教授双重作用下给我带来的改变。
3. 年轻人之丧 - 要保持持久的热情
项飙教授提到中国式的教育他认为不太“Fun”,应试教育下没有去培养学生的兴趣,因此年轻人走进社会,可能依然追求一些“外在的回报”来作为生活的意义,一旦没有即时的回报,可能就会丧失生活意义。
诚然,我们对感兴趣的事应该是其本身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,在灵魂的“精神”层次基于我们足够的动力,而不是只靠外在的回报,比如说欲望来驱使。
关键在于,“外在的回报”是一个可能性,这里有个辩论:假使我们靠外在回报来驱使我们做一件事,外在的回报不可控,在付出努力后,我们必然会面对失落;假使我们享受事物本身,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与人生体验,那么在整个过程的任意阶段,我们都可以说:过去发生的真有趣,对将来的结果我们可以说:我充满期待,这是我理解的“Fun”。
另一方面,整个社会需要提供生活意义的来源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高速发展,我们人生意义从读书,找工作到买房一直在“意义外化转移”,最终还是回到来人本身。
4. 边缘生活的我们如何自处 - 边缘与中心
这个话题,我看到的更多是现在中心大城市&其他城市的生活的平衡。
这一点刚好和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不谋而合。最近大概是被B站大数据拿捏住,疯狂推回老家躺平年轻人的生活。我也时常思考,我的老家——盐城这几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我也会问我自己:回盐城可以接受吗?目前的我仍然不能接受。求学时期在盐城的生活,盐城的乡土文化教育上并没有让我爱上这片土地,家庭教育也没有让我对这片故土有过多的牵挂,时常感觉自己是个浪子,没有归处。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有发过一本叫做《盐城风土》的一本书,大概是这个名字,具体记不清了,但是也只是发了书,并没有上课。
不过最近看到了一些好的现象,上次端午节回盐城,感觉盐城又和我小时候观察的盐城不一样了,尽管标志性的“大铜马”还在原来的位置,城市风貌变化了,多了一些“盐城”字眼的地方特色店,盐城博物馆开了,讲述盐城故事。不少在盐城的朋友同学会去po盐城各种各样的小吃,还有傍晚六点盐城高架上的夕阳,我打心里高兴。
5. 人类学的热爱
这篇文章中有不少关于“知识分子”的建议与要求,字里行间洋溢出项教授对人类学的热爱。当吴琦问他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到“小众的”人类学时,项教授肯定了这件事,同时也对人类学提出了一些建议,人类学和社会学作为一个“中介”:
6. 关注人本身的重要性 —— 人的再生产
首先,项飙教授解释了“人的再生产”这个概念,这个概念不同于“物质生产”带来的经济增长,而是将注意力的重心转移到人本身上:
古早时期,人类劳动只是为了维持自己,但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大环境下,人的劳动并不是为了维持自己,而是为了“超额的利润”,在这个过程中,“人”被忽略了。
国内经济增速很快,其实是牺牲了“人的再生产”的:
7. 社会财产再分配
项飙教授认为我们还是要慢慢走向社会财产再分配的道路:
8. 中国人的不认命
这个论点很有意思,项飙教授说东亚很多国家高速发展同时,尽管忽视了“人的再生产”,贫富差距和阶级依然存在,但是像中国这样“人人不认命”不是一个经常出现的现象,他观察到四个原因:
这里的第三个特征,项飙教授具体解释说,中国的区域发展很不均衡,大众参与的竞争性“流动”(跨国,跨区域等的人口流动),就是纵向流动。横向流动则是以各阶级层次为轴,无论是中产阶级还是顶层精英都有各自的流动方向,比如出国,去城市等。
9. 审视生活
文中有一句话:
这一点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说的“没有经过审视的观念是不值得拥有的,没有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”不谋而合。
10. 基础设施
经常听到一些观点,讲中国现在的基建模式是以牺牲了当代人福祉为代价的,这一点我之前经常深信不疑,但在这个观点影响下,我其实忽略了基建的好处,在于给这个国家人民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,当然项教授这里对这种潜在性被谁收割依然存在怀疑: